內 容 簡 介
本書以SolidWorks軟件為載體,以機械CAD基礎知識為主線,將CAD基礎知識和SolidWorks軟件的學習有機結合,以達到快速入門和應用的目的。
本書突出應用主線,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介紹SolidWorks建模模塊、裝配模塊和制圖模塊的基本操作技能。主要內容包括SolidWorks設計基礎、參數化草圖建模、拉伸和旋轉特征建模、基準特征的創建、掃描和放樣特征建模、使用附加特征、系列化零件設計、典型零部件設計及相關知識、裝配建模和工程圖的構建等。
本書以教師課堂教學的形式安排內容,以單元講解形式安排章節。每節都結合典型的實例,循序漸進地進行詳細講解,最后總結知識并提供大量習題以供讀者實戰練習。
為了使讀者直觀掌握本書中的有關操作和技巧,本書的配套資源中根據各章內容制作了相關視頻教程,與本書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直觀、熟練的視頻操作過程,將最大限度地幫助讀者快速掌握本書內容。
本書適合國內機械設計和生產企業的工程師閱讀,也可以作為SolidWorks培訓機構的培訓教材,還可作為SolidWorks愛好者、用戶的自學教材,以及高校相關專業學生學習SolidWorks的教材。
前 言
SolidWorks的三大特點是功能強大、易學易用和技術創新,這使得SolidWorks成為領先的、主流的三維CAD解決方案。SolidWorks具有強大的建模功能、虛擬裝配功能及靈活的工程圖設計功能,其理念是幫助工程師設計優秀的產品,使設計師更關注產品的創新而非CAD軟件。
本書具有如下特點。
(1) 符合應用類軟件的學習規律。本書根據教學進度和教學要求精選能夠剖析與機械設計和軟件操作相關的案例,分析案例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步驟點評中進行強化分析和拓展。
(2) 注意引導讀者正確的設計理念和思路。要想有效率地使用建模軟件,在建立模型前,必須先考慮好設計理念。對于模型變化的規劃即為設計理念。
(3) 更符合操作圖書的閱讀習慣。本書具有清晰的層次結構和詳盡的圖文說明。
(4) 本書提供了大量的實例素材和操作視頻。為方便讀者學習,本書對大部分實例專門制作了多媒體視頻,對隨堂練習和課后練習提供了操作結果。讀者“掃一掃”以下微信公眾平臺的二維條碼,即可輕松獲取本書實例素材和多媒體操作視頻。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充分吸取了SolidWorks授課經驗,并與SolidWorks愛好者展開了良好的交流,充分了解學生在應用SolidWorks過程中所急需掌握的知識內容,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本書由魏崢、董小娟、郭洋、魏薇、劉婷、武芳華、李騰訓、楊寶磊編寫,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清華大學出版社的指導,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上時間倉促,圖書雖經再三審閱,仍有可能存在不足和錯誤,懇請各位專家和朋友批評指正!
編 者
目 錄
第1章 SolidWorks設計基礎 1
1.1 設計入門 1
1.1.1 在Windows平臺啟動
SolidWorks 1
1.1.2 文件操作 2
1.1.3 SolidWorks建模體驗 4
1.1.4 隨堂練習 8
1.2 視圖的運用 10
1.2.1 視圖 10
1.2.2 視圖操作應用 10
1.2.3 隨堂練習 14
1.3 模型測量 14
1.3.1 對象與模型分析 14
1.3.2 對象與模型分析實例 14
1.3.3 隨堂練習 18
1.4 上機練習 18
第2章 參數化草圖建模 19
2.1 創建基本草圖 19
2.1.1 草圖的構成 19
2.1.2 繪制簡單草圖實例 20
2.1.3 隨堂練習 26
2.2 繪制對稱零件草圖 27
2.2.1 添加幾何約束 27
2.2.2 對稱零件繪制方法 29
2.2.3 對稱零件繪制實例 31
2.3 繪制復雜零件草圖 35
2.3.1 繪制基本幾何圖形 35
2.3.2 標注尺寸的方法 41
2.3.3 知識與拓展——顯示/刪除
幾何關系 46
2.3.4 繪制復雜零件草圖實例 47
2.3.5 隨堂練習 52
2.4 上機指導 53
2.4.1 草圖分析 53
2.4.2 操作步驟 54
2.5 上機練習 56
第3章 拉伸和旋轉特征建模 57
3.1 拉伸建模 57
3.1.1 拉伸特征創建流程 57
3.1.2 拉伸特征應用實例 60
3.1.3 隨堂練習 64
3.2 旋轉建模 65
3.2.1 旋轉特征工作流程 65
3.2.2 旋轉特征應用實例 65
3.2.3 隨堂練習 68
3.3 多實體建模 69
3.3.1 多實體建模 69
3.3.2 多實體應用實例 70
3.3.3 隨堂練習 74
3.4 上機指導 74
3.4.1 建模理念 75
3.4.2 操作步驟 75
3.5 上機練習 80
第4章 基準特征的創建 83
4.1 創建基準面特征 83
4.1.1 基準面基礎知識 83
4.1.2 建立相對基準面實例 84
4.1.3 隨堂練習 90
4.2 創建基準軸特征 90
4.2.1 基準軸基礎知識 90
4.2.2 建立相對基準軸實例 91
4.2.3 操作步驟 91
4.2.4 隨堂練習 94
4.3 上機指導 94
4.3.1 建模理念 94
4.3.2 操作步驟 95
4.4 上機練習 98
第5章 掃描和放樣特征建模 100
5.1 簡單掃描特征建模 100
5.1.1 掃描特征創建流程 100
5.1.2 簡單掃描特征應用實例 101
5.1.3 隨堂練習 104
5.2 螺旋特征掃描建模 105
5.2.1 螺旋線創建流程 105
5.2.2 螺旋特征掃描應用實例 105
5.2.3 隨堂練習 110
5.3 使用特征建模 110
5.3.1 引導線掃描 110
5.3.2 引導線掃描特征應用實例 110
5.3.3 隨堂練習 114
5.4 實體掃描特征建模 115
5.4.1 實體掃描 115
5.4.2 實體掃描特征應用實例 115
5.4.3 隨堂練習 120
5.5 多平面3D草圖掃描建模 120
5.5.1 3D草圖 121
5.5.2 多平面3D草圖掃描應用
實例 122
5.5.3 隨堂練習 129
5.6 簡單放樣特征建模 130
5.6.1 放樣創建流程 130
5.6.2 簡單放樣特征應用實例 130
5.6.3 隨堂練習 134
5.7 使用引導線放樣特征建模 135
5.7.1 使用引導線放樣 135
5.7.2 使用引導線放樣應用實例 135
5.7.3 隨堂練習 137
5.8 使用中心線放樣特征建模 137
5.8.1 中心線的放樣 138
5.8.2 使用中心線放樣特征應用
實例 138
5.8.3 隨堂練習 141
5.9 上機指導 142
5.9.1 建模理念 142
5.9.2 操作步驟 143
5.10 上機練習 146
第6章 使用附加特征 149
6.1 創建恒定半徑倒圓、邊緣倒角 149
6.1.1 恒定半徑倒圓 149
6.1.2 倒角 154
6.1.3 恒定半徑倒圓、邊緣倒角
應用實例 155
6.1.4 隨堂練習 160
6.2 創建可變半徑倒圓 160
6.2.1 變半徑倒圓角 160
6.2.2 可變半徑倒圓角應用實例 160
6.2.3 隨堂練習 163
6.3 創建拔模、抽殼 164
6.3.1 拔模 164
6.3.2 抽殼 166
6.3.3 拔模、抽殼應用實例 167
6.3.4 隨堂練習 172
6.4 創建簡單孔與異型孔 172
6.4.1 簡單直孔 172
6.4.2 異型孔向導 172
6.4.3 簡單孔與異型孔應用實例 173
6.4.4 隨堂練習 179
6.5 創建筋 179
6.5.1 筋 179
6.5.2 筋應用實例 181
6.5.3 隨堂練習 184
6.6 包覆 185
6.6.1 包覆概述 185
6.6.2 包覆應用實例 185
6.6.3 隨堂練習 188
6.7 創建陣列與鏡向 188
6.7.1 線性陣列 188
6.7.2 表格驅動的陣列 192
6.7.3 由草圖驅動的陣列 193
6.7.4 曲線驅動的陣列 193
6.7.5 鏡向 195
6.7.6 陣列與鏡向應用實例 196
6.7.7 隨堂練習 200
6.8 上機指導 201
6.8.1 建模理念 201
6.8.2 操作步驟 202
6.9 上機練習 208
第7章 系列化零件設計 212
7.1 使用方程式 212
7.1.1 方程式 212
7.1.2 方程式應用實例 212
7.1.3 隨堂練習 217
7.2 配置 218
7.2.1 配置概述 218
7.2.2 配置應用實例 218
7.2.3 隨堂練習 223
7.3 系列零件設計 224
7.3.1 系列零件設計概述 224
7.3.2 系列零件設計實例 225
7.3.3 隨堂練習 230
7.4 上機指導 230
7.4.1 建模理念 231
7.4.2 操作步驟 231
7.5 上機練習 235
第8章 典型零部件設計及相關知識 237
8.1 軸套類零件設計 237
8.1.1 軸套類零件的表達分析 237
8.1.2 軸套類零件設計實例 237
8.1.3 隨堂練習 242
8.2 盤類零件設計 242
8.2.1 盤類零件的表達分析 242
8.2.2 盤類零件設計實例 242
8.2.3 隨堂練習 247
8.3 叉架類零件設計 247
8.3.1 叉架類零件的表達分析 247
8.3.2 叉架類零件設計實例 247
8.3.3 隨堂練習 252
8.4 蓋類零件設計 253
8.4.1 蓋類零件的表達分析 253
8.4.2 蓋類零件設計實例 253
8.4.3 隨堂練習 259
8.5 箱體類零件設計 260
8.5.1 箱殼類零件 260
8.5.2 箱殼類零件設計實例 260
8.5.3 隨堂練習 269
8.6 上機練習 270
第9章 裝配建模 272
9.1 從底向上設計方法 272
9.1.1 術語定義 272
9.1.2 零件裝配的基本步驟和
流程 273
9.1.3 裝配體FeatureManager
設計樹 274
9.1.4 配合和自由度 275
9.1.5 從底向上設計方法建立裝配
實例 277
9.1.6 高級配合 281
9.1.7 機械配合 284
9.1.8 隨堂練習 287
9.2 創建零部件陣列 288
9.2.1 零部件陣列 288
9.2.2 陣列應用實例 288
9.2.3 隨堂練習 290
9.3 自頂向下設計方法 291
9.3.1 組件陣列 291
9.3.2 自頂向下設計方法建立裝配
實例 291
9.3.3 隨堂練習 294
9.4 上機指導 294
9.4.1 要求 294
9.4.2 操作步驟 295
9.5 上機練習 305
第10章 工程圖的構建 308
10.1 物體外形的表達——視圖 308
10.1.1 視圖 308
10.1.2 視圖應用實例 309
10.1.3 隨堂練習 314
10.2 物體內形的表達——剖視圖 314
10.2.1 剖視圖的種類 315
10.2.2 剖視圖應用實例 315
10.2.3 隨堂練習 327
10.3 斷面圖、斷裂視圖和局部放大
視圖 328
10.3.1 斷面圖、斷裂視圖和局部
放大視圖概述 329
10.3.2 斷面圖、斷裂視圖和局部
放大視圖應用實例 330
10.3.3 隨堂練習 335
10.4 零件圖上的尺寸標注 336
10.4.1 SW工程圖中的尺寸 336
10.4.2 標注組合體尺寸的方法 336
10.4.3 零件圖上的尺寸標注應用
實例 337
10.4.4 隨堂練習 340
10.5 零件圖上的技術要求 340
10.5.1 零件圖的技術要求 340
10.5.2 零件圖的技術要求填寫
實例 341
10.5.3 隨堂練習 347
10.6 標題欄、明細表 347
10.6.1 裝配圖中零部件的序號
及明細欄 347
10.6.2 裝配圖中零部件的序號
及明細欄應用實例 348
10.6.3 隨堂練習 353
10.7 上機指導 355
10.7.1 要求 355
10.7.2 操作步驟 356
10.8 上機練習 362
參考文獻 364